職業教育如何擔起更多社會責任
發布時間:2020-08-01 閱讀量: 647
金融危機對職業教育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職業教育擔當著就業和再就業的戰略緩沖角色,職業院校要主
動適應產業升級的變革,與升級的產業對接,對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進行調整,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同時,在適應產業升級和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職業教育也應該適
度超前發展。應對金融危機——
增加學生在校受教育時段、對失業和待業者進行培訓、對返鄉農民工進行過渡性培訓、因產業升級對從業者素質和技能要求提高而進行的員工升級培訓等,都是職業教育在金融危機中所獨有的功能。
與行業、企業的緊密程度決定了職業院校教學的有效程度,對接學校外部的能力決定了職業院校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拓展學校外部教學空間的能力決定了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我國一些低端產業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作為為整個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
職業教育,無疑也受到了影響。為了尋找應對策略,廣東省惠州市職業教育協會會長、惠州商業學校教育集團校長鄧慶寧考察了珠三角地區近百家企業和多所學校,
對金融危機條件下職業教育的內外部環境進行了分析,對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進行了診斷。
主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
為產業升級和勞動力轉移服務
記者: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與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無疑也受到了影響。請您分析一下金融危機對學校的影響程度?
鄧慶寧: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我國的金融投資產業、出口貿易產業、勞動密集型貼牌代加工企業、出口制造業等均受到了影響,由此導致產業規模萎縮、中小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增加,而職業教育也被推到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前沿。
職業院校要對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就業、失業、待業以及企業減產、停產、倒閉、破產等民生問題采取對
策,履行職業教育的公共責任和社會責任,擔當就業和再就業的戰略緩沖角色。同時,學校本身也要應對產業升級和變革,對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進行戰略調整,重
新設計專業、課程、培養模式、教學形式,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并適度超前發展。
全球金融危機對低端產業造成了強烈沖擊,職業院校要為產業升級和勞動力轉移服務,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適應產業的升級,與升級了的產業對接。所以,教師要升級、教學要升級、培養標準要升級、學生素養要升級、整體辦學水平要升級。
記者:常態條件下的職業學校,服務和競爭的重點在本區域和本行業內。全球性金融危機環境下的職業教育,可能要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您認為應該進行怎樣的戰略性調整?
鄧慶寧: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職業教育將比任何歷史時期都顯得重要。增加學生在校受教育時段、對失
業和待業者進行培訓、對返鄉農民工進行過渡性培訓、因產業升級對從業者素質和技能要求提高而進行的員工升級培訓等,都是職業教育在金融危機中所獨有的功
能。即使是大學教育,也必須借助職業教育體系來化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職業院校發展還要考慮兩個要素,一是學生就業目的地,即社會對技能勞動者的購買力因素,包括產業、
行業、廠商、雇主、其他NGO組織等;二是學校生源始發地,即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來源的供應量因素,包括中學(初中)、中學生、中學教師、家長、城鄉居民
等。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環境下,與職業院校直接關聯的這兩大要素必將發生變化。對前者來說,因為訂單萎縮、產量下降甚至是企業倒閉導致用工需求下降,由此將
可能不再出現低端企業與職業院校爭搶初中畢業生的局面;就后者而言,收入降低和購買力下降,將導致入讀職業院校的支付困難。但同時,政府資助中職生就讀政
策將會吸引中學生入讀職業學校。
實時吸納產業最新信息
創新教學內容方法為就業服務
記者:學校的變革涉及到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等要素。在不可能增添很多新教師、教學環境不可能有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學校又該如何變革?
鄧慶寧:就職業院校內部來說,要回答好5個問題,即教師——“誰來教”,教學內容——“教什么”,教學方法—— “怎么教”,學生——“學什么”,學校運營——“怎么辦”。
“誰來教?”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到應對金融危機的行列之中,實現教師的素質、素養、水平和能力的升級,每個教師都要具備教師資格、專業技術資格、心理指導師資格、職業指導師資格,由“雙師”向“四維教師”升級,從而能夠全面指導學生的發展。
“教什么?”在整個經濟環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生產運營第一線將會出現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的
生產運營方式、新的勞動力組織方式,以此來降低能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但這些內容在中專的課本上沒有,大學的課本上也沒有,學校教學內容在設計上如果沒有
與產業同步的話,教學組織越科學、越精細,教學資源的浪費就越大。所以,學校必須花大力氣實時吸納市場的新信息。
“怎么教?”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解決職業院校教學如何與產業、企業、崗位等就業目的地結合起來的
問題。澳大利亞TAFE學院紡織系的做法是,把一個紡織營銷專業班從始至終與企業的一個紡織品牌捆綁在一起,讓學生從了解服裝品牌的產品設計入手,進而到
廣告推廣、面料采購、倉儲運輸、生產流程、物流系統、貿易訂單、批發經營、賣場銷售、專賣店經營、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學生從入學開始全程跟蹤至畢業。學
生畢業之日,就是該企業錄用之時,沒有進入企業后的過渡期。
“學什么?”職業教育主要解決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的問題,并使之得到融合。工科類學生在技能結構上有很強的共性,如果學生在非技能方面具有競爭力,就很容易在就業中占據優勢;而商科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遷移能力,以適應商科專業職業崗位邊界模糊的特點。
“怎么辦?”在金融危機環境下,學校主要是降低辦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壓縮管理鏈條,擴展管理平
面?;葜萆虡I學校的做法就是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前者主要是選準管理成本控制點,每個學期選擇100個控制點,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資源效用;后者主要是
通過對學校每一個業務流程進行系統設計,剔除不必要的管理枝葉,從而使運營線路最短、管理層級最少、平面最大。
主動求變抓機遇迎挑戰
向社會延伸學校教育教學空間
記者:金融危機對職業教育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時下,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問題。您是學管理專業的,可否用管理理論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
鄧慶寧:研究和分析職業院校的發展戰略,方法很多,最為有效的建模工具是道斯矩陣分析模型。利用麥
肯錫公司的SWOT分析,將院校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再分析組織的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可以幫助職業院校把辦學資源和教學行動
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最有機會的地方。
優勢:在教育行業內,面對就業壓力,以取得職業技能和提高綜合職業能力為目的的培訓將成為熱潮;職
業院校最有能力承接失業、待業、轉崗人口的職業培訓,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職業院??蓪⒙殬I生涯教育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大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
合職業能力,鼓勵學生嘗試創業。
劣勢: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學校近年來連續擴招,一定程度上稀釋了教學資源,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導致
教師整體水平相對下降。職業院校與培訓機構在應對職業培訓市場的能力上,職業培訓機構占有優勢,培訓機構了解勞動力市場,與企業用工結合緊密,組合課程反
應快速,培訓時段伸縮性大,培訓方式靈活多樣,經營運作方式基本不受限制。
機會:在經濟低迷時期,企業用工選人一般會把職業素養放在第一位,重視非課堂教學、重視學校文化建
設、重視人文精神教育、重視綜合職業能力教育的學校將會占有先機;與產業升級相伴的就是人力資源的升級,在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方面有競爭力的學校具有較大機
會;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將會出臺更多的優惠民生的政策,職業院校將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國家扶持職業教育發展,中職學校發展正當其時。
威脅:面對金融危機,職業院校應該及時調整辦學模式,更加緊密地與勞動力市場對接,而教育行政主管
部門應該為職業院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金融危機將對辦學條件和水平低下的職業院校形成直接的沖擊;面對金融危機,一些辦學不規范的職業院??赡軙?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type: none;"/>采取不良的市場行為,破壞職業教育的市場環境。
記者:您的分析仿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顯微鏡下,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危機,看到了機遇,看到了挑戰,同時也看到了前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戰略調整?
鄧慶寧:在戰略分析的基礎上,職業院校必須作出戰略設計和戰略選擇。目前,職業院校要著重解決4個方面的問題。
解決重技能、輕人文的問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外部定義為技能教育,甚至把就業導向等同于就業教
育,這使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嚴重弱化。目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難點不在于技能教育,而在于養成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德行品行;教師最難做的崗位不是專任
教師,而是做一個稱職的班主任。因此,打造職業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雙引擎,就成為了當前職業院校的首要任務。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具有多維能力的教學團隊?;谀壳奥殬I院校學生素質現狀以及產業升級后社會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成為教學主要目標,因此教師僅僅具有“雙師”能力已不適應時代要求,惠州商校實施的“四維教師”模式值得借鑒。
建立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結的機制,打破學校教學邊界,向社會延伸學校教育教學空間。與行業、企業的緊密程度決定了學校教學的有效程度,對接學校外部的能力決定了學校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拓展學校外部教學空間的能力決定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建立與初級中學聯動發展的機制,打造學校生源輸送平臺。較為有效的做法是中職學校與初中三年級對接,提前導入職業教育,保證不升入高中的學生都能就讀職業學校。如果說職業學校要重視生源市場的培育,那么這種對接將是最為有效的培育途徑。
上一篇:讀中職 擇學校還是挑專業
下一篇:技能夠用 就業不愁